相信許多人從出生開始,每年都會開心的慶祝自己或朋友的生日,但你知道古時候的人卻是50歲之後才能慶生嗎?在古代沒有西式蛋糕的年代又是怎麼慶祝的呢?
在醫療衛生及飲食營養都不如現在發達的年代,人民的壽命並不長,所以能夠活到50歲之後是值得慶祝的一件事,尤其是到了60歲時正好與天干和地支的循環組合相同,被視為大壽之年,而這一天依據習俗,都會在壽宴將壽桃作為60歲生日禮物,為老者增添壽命、福氣,但為何選擇「桃子」作為代表呢?一起來了解壽桃的由來吧!
神話中的蟠桃,吃了就能長生不老
要講壽桃,就要先講桃子的傳說。桃子在神話故事中通常以蟠桃的名字出現,其中最知名的就是王母娘娘3月3日誕辰時,會擺「蟠桃宴」招待各方神明品嘗,從《西遊記》裡孫悟空大鬧蟠桃宴中,許多神明對無法吃到蟠桃而感到氣急敗壞,可知蟠桃對神明也很重要。
很多歷史上的凡人,傳說中也曾因蟠桃而得以長生不老,像是漢武帝的近臣東方朔三偷王母娘娘蟠桃而被稱為「桃聖老壽星」並列為仙班,就連漢武帝也有收到王母娘娘贈與的5顆蟠桃來添壽的傳說,成為整個漢朝在位最久的皇帝,桃子也藉由這些神話故事有了延年益壽的象徵。這些故事都收錄於專門紀載神話與傳說的《漢武故事》與《博物志》中,可以得知古人對吃蟠桃可以長生不老是深信不疑的。
從古籍看桃子與延年益壽的關係
神話看完了,再來就要看歷史紀載。西元2000年前的中藥學著作《神農本草經》就有關於桃子的記載,說道「吃下玉桃就能長生不死」;詳細記載古代農牧情況的《齊民要術》,提及桃子是饑荒中的食物,讓災民的生命得以延續;《本草綱目》則總結了桃子的藥用價值,從這些古籍都可以看出桃子在中華文化中為長壽的代表,因此古人逢年過節都想擺上幾顆討個吉利,但新鮮的桃子並非一年四季都有,於是就有了用麵粉做成桃子的形狀,並用紅豆餡代替桃核的壽桃了。
壽桃的紀載最早能追朔到西元1000年的宋朝,也是中國朝代上經濟最好、人民最富裕的時代,影響了消費與飲食習慣,大規模的生日宴會也因此流行起來,舉凡壽桃、長壽麵都在這時成為了慶生party上的必備點心。
壽桃製作雖簡單,變化卻多元有趣
壽桃的從古至今製作的手法都大同小異,不外乎是用白麵粉製作麵糰,再用麵糰包住餡料後蒸、烤,最後才塗上顏色,發展到清朝時,乾隆皇帝的壽宴上出現了一種特別的壽桃──「母子桃」,是用一顆較大的中空壽桃(母)包覆裡面的小壽桃(子),當大壽桃切開後小壽桃自然就滾了出來,在視覺上有趣且新穎。
直到近代,壽桃有了更多的呈現手法,像是可愛的動物外觀,或是不同的內陷等等,讓壽桃有了更加多元選擇。
在古時候能活到60歲的人較少,因此當家裡有長輩剛好要慶祝60歲生日,就顯得意義非凡與隆重,除了舉辦壽宴更要送上壽桃來祝壽,不僅象徵添壽,更是蘊含著晚輩希望長者能夠一直長壽健康的孝心,是傳承了千年以上的孝道與傳統。下次要為長輩準備60歲生日禮物時,不妨用壽桃來表示自己對長輩生日的喜悅與孝心,更加具有祝福的意義了